春节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华传统节日,“回家过年”是中国人最深的乡情。舞龙舞狮、杂技曲艺、踩高跷、耍皮影……返乡的行囊中不仅有年货、有思念,还有一双重新认识故乡的眼睛。大众网济南频道2024年“新春走基层”主题为“回村过大年”,让我们一起回家,记录并评述人们眼中的新时代乡村实景,与读者共同感受时代脉搏。
纳百泉清流,汇三川玉水,在济南,有一条由南及北蜿蜒而来的“玉带”,名为“玉符河”。沿玉符河岸道前行,至大寨山峰回路转时,山坳处高低错落、灰白相间的村庄映入眼帘,这便是石崮沟村了。今年,石崮沟村以“春满园、夏知声、秋丰忆、冬暖阳”为主题,推出了“四季村晚”文艺活动,好生热闹。
“接地气”才能“聚人气”,“冒热气”才能暖民心。让村民们成为“当家人”,将农业、文化、旅游产业相结合,在新时代的舞台上,在田野间、小巷里谱写乡村振兴的进行曲。
走进石崮沟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大院,到处都是一片和乐融融。随着开场锣鼓的震撼敲响,石崮沟村的“村晚”正式拉开帷幕。这场“村晚”是“石崮乡村好时节·村晚暖村过大年”系列活动之一,更是2024春节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现场农民演员们欢声笑语,轮番登台献艺。欢快的歌舞表演和幽默诙谐的三句半点燃了现场氛围。村民们兴致勃勃,不时发出阵阵喝彩声。
“村晚”源自乡间田野,深植于乡村土壤,“村晚”带着浓浓的年味儿,早已成为乡亲们翘首以盼的盛事。“村晚”这方小舞台的背后,“演绎”着乡村振兴的一场大戏。石崮沟村的“冬暖阳”主题四季村晚如约而至,为村民及游客朋友们带来了一场生态与文旅相融合的“文化盛宴”,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的同时,带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。
80多位村民,倾情献艺2个小时,自编自演了十余个节目,尽显乡村才情与创意,场下的观众们也沉浸其中,丝毫不吝啬掌声。驻村邓延明台前台后忙得不亦乐乎。原本静谧的院子,此刻充满了浓浓的人间烟火味。在表演结束之后,村民们还久久不愿散去,纷纷叫喊着“再来一曲,再来一曲!”
除了盛大的“村晚”,年货大集也是一场不容错过的盛宴。市集上,琳琅满目的农产品和精美的手工编织包交相辉映,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。这些编织包均出自“非遗手造学堂”的学员之手,展现了石崮沟村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。
石崮沟村依山傍水,不仅拥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自然资源,更是一处传承着丰富非遗文化的宝地。“编织”“扎染”“面塑”是石崮沟村的三大非遗特色。近年来,石崮沟村接连开设“手造学堂”“手造研学”,邀请非遗传承人在石崮沟村开班授课,既丰富了村民们的文化生活,解决了村民们在家门口就业的问题,也使得石崮沟村非遗特色得以传承。
乡村振兴不仅要走“心”,更要走“新”。因此邓延明紧跟时代步伐,通过“电商直播基地”将石崮沟村的非遗手艺和农作物产品推向全国,实现了“农业+文旅”的深度融合。不仅提高了村集体和老百姓自己的收入,更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。
但是,邓延明的目标不仅限于卖货,而是“讲好故事”。“叫上几个村民,坐在这里编编东西,拉拉呱,这才是农民最真实的生活。”邓延明说,他不想把直播间变成一个吵闹的“卖场”,他更想通过老百姓讲述的故事和生活,让大家了解真正的农民,让直播完全“生活化”,从而渗透传达石崮沟村的人文文化。
近年来,石崮沟村认真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充分挖掘自然生态、文化资源,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,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,以生态振兴带动乡村振兴。“2021年底,村集体收入仅不到10万元,到2023年底,我们已经通过生态增加集体收入40多万元,目前已基本突破60万元”邓延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。
邓延明被派驻石崮沟村后,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村庄旅游路线的局限性。于是,经过反复调研,他巧妙地设计了“生态游”+“景观游”两条全新旅游路线,既满足了老年人的悠闲游览,又让年轻人在刺激与探索中感受到乡村的无限魅力。邓延明表示,开春后,这两条旅游路线将正式开始投入运营,为石崮沟村乡村旅游带来全新的活力。
更令人期待的是,石崮沟村即将推出的“龙池”景观。这个隐藏在深山之中的神秘之地,将成为石崮沟村乡村旅游的又一璀璨明珠。由于过去地理位置的特殊性,这里一直是游客难以涉足的神秘之地。恰逢龙年春节,石崮沟村策划了“龙年龙池祈福仪式”,游客不仅可以在固定的时间看到“光照龙身”这一奇妙景观,还能通过“喊泉”“击鼓”“投币”等互动方式,亲眼目睹龙嘴喷水的神奇景象,为新年祈福新的愿望和期盼。
“旅游是产业,文化是工艺”,石崮沟村的文化旅游,如同一首动人的诗篇,诉说着乡村的变迁和发展,展示着非遗文化的魅力和传承。石崮沟村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蓬勃的发展态势,引领着乡村振兴的潮流,实现了山更青、水更绿、百姓更富的目标,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未来的无限可能和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