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《南国今报》报道,墓园里可用香烛纸钱兑换鲜花?是的。4月8日下午4时许,记者在柳州市西山梦园墓园看到,园方当天采购的400枝菊花,已快被兑换完。工作人员表示,希望通过这类措施,引导大家无烟祭扫,树立绿色低碳的祭扫观念。
2000多年前,荀子就曾经说过:“移风易俗,天下皆宁,美善相乐。”移风易俗,不断走向更加文明的生活,这是人类历史不断向前演进的一大特点。
近些年来,全国各地在清明时节群众进行祭扫时,都在倡导绿色低碳祭扫观念,取得了可喜的成果。例如,据柳州月山公墓管理处负责人介绍,该墓园约70%的墓前都放有鲜花,说明大家正在接受鲜花祭扫的观念。
但人们也不难发现,在许多地方的乡村地区,祭扫时在墓前焚烧香烛纸钱仍是人们的“固定动作”。最近,有些地方发生山火,疑为祭扫时不当用火引发,多地相关部门还就祭扫用火向民众发布提醒信息。
城市和乡村,在文明低碳祭扫上大为不同,这是不争的事实。为什么会这样?宣传引导的程度不同、文明意识的高低差别,或许是其中的重要原因,而西山梦园墓园的“香烛纸钱换鲜花”,也能给我们带来思考。
一方面,文明的升级,往往需要用新风俗替代老传统。就像见面行礼,辛亥后,带有浓郁君臣、尊卑色彩的跪拜礼,改为了作揖、鞠躬、握手,这类有合理“替代品”的移风易俗,推行起来相对容易。而用摆放鲜花替代焚烧香烛纸钱,也是如此。城市里买花容易,墓园还推出“香烛纸钱换鲜花”,易行且接受度高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在乡村提倡绿色低碳祭扫,相关部门也应在“替代品”上下功夫。乡下购花不易,因此不必向城市“看齐”,而是要找出适合本地群众的其他祭扫方式。
另一方面,文明的升级,总需要人们找准突破口并付诸努力。仍以跪拜礼退出历史舞台为例,其需要有人奔走呼号、身体力行甚至建章立制。墓园“香烛纸钱换鲜花”的实质意义也正在这里,其真金白银的付出,是利当下、利长远的,是值得且正好把钱花在了刀刃上的。以此来看,广大乡村地区在推行祭扫新风时,不妨多想想该如何把有限的经费,用在更为适当、更加高效的途径上。(利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