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记者 王甲铸)“乐业才能安居”“小区入住,镇区就业”“就地就近就业,精准扶贫致富”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,这样的标语在社区街道上格外醒目。
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,耀州区围绕打造“企业(合作社)+工厂(车间)+贫困劳动力”就近就地就业脱贫模式,积极推进社区工厂建设,实现了“工厂建在家门口、挣钱就在村里头”的带贫效应。
2019年初,47岁的都善会从耀岭村搬进了圣源小区,在75平米的安置房里,一家三口开始了新的生活,起步并不顺利。“以前住在山上,我老公种20亩地,我还可以搞搞养殖,搬下来之后,就养不成了。”就业,成了摆在都善会面前的迫切难题。
圣源小区是照金镇一个较大的移民搬迁点。2019年,照金镇因地制宜,在圣源小区建起了总建筑面积1314平方米的社区工厂,同时引进西安一家服饰公司,确定以服饰设计制作、服装加工销售为主营业务。工厂正式投入运营后,提供就业岗位30多个。
当年11月,都善会开始来到社区工厂上班,从家到车间,她只需要步行5分钟。“20来亩地一年收入1万多元,去年11月到这里上班后,有一个月1800元的底薪,干的多拿的多,上个月挣的最多,拿了2400元。”都善会面带笑容。“这钱作用大啊,要不然娃上学都没有零花钱,我还是希望工厂应该规模再大一些,这样自己还能挣的更多。”
服饰公司行政副总南鹏介绍,社区工厂带有扶贫性质,去年以来已经培训了40多名村民,同时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放宽应聘条件。“对贫困户我们不设45岁的门槛,干不了成衣加工,干保洁也可以。”南鹏介绍,未来,这家社区工厂将计划用5到10年时间发展成为高端的西装生产流水线,带动更多当地群众和贫困户就业。
耀州区庙湾镇柳林村村域面积32平方公里,辖10个村民小组,耕地面积3800余亩。这里山清水秀,一到春天,漫山遍野开满了山桃花,依托这一资源优势,2019年,柳林村建起社区工厂,发展山桃核产业,将孰透的山桃去除果肉进行冲洗,打孔穿线成为一件原生态工艺品,再加工成坐垫、手串、颈枕等产品。
村民崔振安身患小儿麻痹,属肢体残疾,妻子张根凤是聋哑人,属一级残疾,二儿子肢体残疾,并患有先天性癫痫,每天都要吃药治疗,家庭成员里只有大儿子崔佳和孙女是健康人。2008年以前,他们一家挤在50平米的土坯房里,靠种地喂牛维持生计,时常需要捡废品赚生活费,日子过得极为艰苦。
2019年,社区工厂建起来后,崔振安积极报名参加山桃核工艺品编织培训学习,到村里的山核桃加工厂上班,每月有了近2000元的固定收入。不仅如此,他自己还租了两台打孔机回家,给山桃核打孔,然后拿到社区工作以计件的方式领取工资。坐在打孔机前,崔振安颤抖着双手说,以前自己想盖新房,但口袋里没钱,现在靠各级政府的帮扶和自己的努力,不仅住进了新房,还在去年进行了装修,日子终于有了新盼头。
就在两个月之前,社区工厂完成了15.2万元的一笔订单,这是成立以来单笔最大的订单,经过村民近十天的努力,这批工艺品完工后整装发往了首都北京。目前社区工厂共带动20户贫困户在家加工,实现就近就地就业。
在耀州区,这样的社区工厂已经达到24家之多。关庄镇的社区扶贫工厂,从2019年4月份开始运营,到年底,工厂总产值达到1000多万元,加工出口包袋30多万个,销往英国、德国、法国、巴西及澳大利亚等国家,出口创外汇50万美元; 2019年12月投产运营的一家制造公司有效解决了耀州区五台集中安置区、锦阳新城集中安置区搬迁群众及城区周边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,目前带动就业147人,其中贫困劳动力21人,今年将启动二期工程建设,建成后将新增岗位500余个。
据了解,按照“宜建则建、宜改则改”的思路,耀州区充分利用易地移民搬迁安置区配建商业用房,以及村集体闲置房屋,创办生产加工型工厂(分厂)或车间,把工厂建在村头、岗位设在门口,增强了贫困群众就业的积极性。
目前,耀州区社区工厂涉及箱包、服装、中药材、农副产品加工和陶瓷制作等行业,带动就业500余人,其中贫困劳动力170人左右。下一步,耀州区将力争到2022年建成社区工厂30家以上,带动就业2000人以上,让更多的劳动者在家门口稳定就业、增收致富。